辽宁足球队迁移主场到北京一事有了最后的结果。辽宁队如愿以偿地把自己的主场设在了北京。 然而,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我以为,辽宁队之所以能最后留在北京,主要是情与理的斗争中,“理”战胜了“情”。 迁移主场的起因 辽宁足球俱乐部是中国第一个股份制足球俱乐部,但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现阶段,我国的足球俱乐部目前还无法盈利,甚至连自负盈亏都困难,因此,即使是股份制足球俱乐部,其股份除了投资方的投入为现金投入,其他股份大都是无形资产股。尽管有些企业加盟股份制足球俱乐部,他们的股份只能被看做是“公益股”,因为股东在足球俱乐部里,是没有分红的。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方的投资行为。作为投资方基本没有资本运作,主要是往俱乐部投入投入再投入。据辽宁俱乐部方面的消息说,董事长曹国俊每年要往俱乐部里填进1000多万。足球俱乐部对于投资方,不仅不能成为赚钱的手段,而且只能成为包袱,这种包袱随着足球市场的开发而变化,市场开发好,老板压力轻,市场开发不好,老板压力重。 辽宁足球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离开辽宁主场,利用北京足球市场上的钱,发展辽宁足球。 辽宁的足球市场 辽宁省一共有五支甲级俱乐部足球队,生存环境最好的当属大连实德俱乐部,因其成绩好而颇受足球市场关注,再加上大连的经济环境较好,为大连足球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 曾经是我国足球“十连冠”的辽宁队,因为没有自己的“城市足球”特征而一度受到冷落。最有开发价值的的冠名权、胸前背后广告和电视转播权,在辽宁都卖不出好价钱。 尽管辽宁队中不乏优秀足球人才,但是俱乐部老总说,辽宁球员的收入在全国同级别球员中,算是比较低的,更不敢和发达地区的俱乐部攀比。 为了打好2002年甲A联赛,俱乐部曾经在辽宁省内多方联系主场,但是由于经费的问题,始终没有合适的有利于俱乐部发展和球队生存的主场。因此,辽宁足球俱乐部把视线转移到了省外。 北京张开双臂 辽宁足球队要到北京设立主场的消息,在北京也引起了震动。 一方面是市领导表态:来不来北京设主场是辽宁队的权利,如果辽宁将主场设在北京,北京市将全力配合。 另一方面北京国安俱乐部一度提出离开北京,经过市政府有关方面做工作留了下来。据国安方面说,国安并不怕辽宁进军北京足球市场,甚至欢迎辽宁队到北京,和北京国安俱乐部共同开发北京足球市场。国安提出离京的主要原因是有关辽足进京有相关的“优惠条件”,国安已经干了9年,从来没有什么优惠。“优惠”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国安便决定继续留在北京。 第三方面是北京企业对辽宁队进京持积极态度,目前已经有北京企业与辽宁队接触,据说光是冠名权和胸前后背广告,便可卖出三千到四千万。这个数字在辽宁是想都不要想的。 辽宁球迷的情 辽宁球迷对辽宁队搬迁北京反应非常强烈,在辽宁球迷眼里,辽宁队是辽宁人民的,辽宁队不能离开辽宁。比较激烈的球迷甚至举行了请愿活动,以促动有关方面挽留辽宁队。 辽宁省有关领导最初的意见是一定要把辽宁足球队请回辽宁。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辽宁足球队是辽宁省的队伍,只要省领导一句话,他们肯定要回辽宁。 在那段时间里,网上和媒体上的新闻不断,总的判断是辽宁队一定能回辽宁。理由很简单,一是球迷的热情,二是政府的干预。 理战胜情 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对这一事件抓得很细。从理解球迷的角度,他支持让辽宁队回到辽宁。但是,经过多方了解情况,仔细分析辽宁队选择主场的利与弊,最后他同意了辽宁俱乐部把主场定在北京的决定。他甚至把辽宁队的这一举措上升到足球改革的新做法来看待,希望辽宁足球俱乐部能摸索一些经验出来。 这样一段新闻我觉得很有意思:薄熙来微笑着对曹国俊说,我代表省政府提出三点意见,辽宁队的牌子不能倒,也就是说辽宁队在冠名时不能丢掉辽宁两个字;辽宁队队伍不能散,如果曹国俊不想再搞俱乐部了,辽宁的企业会接过来;俱乐部的隶属关系不能变,即辽宁省体育局对辽足仍然有领导和监控权。 我为什么对这段新闻有兴趣呢?一方面,它表现了薄省长开明的、现代的意识。职业足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职业足球要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这个规律就是哪里有市场就在哪里发展。薄省长尊重足球规律的做法令人尊敬。另一方面,作为一省之长,不能不考虑省内百姓关心的事情,不能不考虑省里的利益。以上三点意见,条条都和辽宁有关,也就是说,辽宁队虽然把主场选在了北京,照样可以利用北京良好的政治、文化、体育、经济环境宣传辽宁。 辽宁队此次主场选择引发的争议,其实就是情与理的斗争,而最后的解决方式恰恰是情与理的结合。 辽宁队在北京开发自己的足球市场,属于理。作为俱乐部的投资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地点。他们的理得到了省长以及广大辽宁球迷的支持和理解。 辽宁俱乐部也讲情,曹国俊表示:在册的辽宁球迷如果到北京看球,两年内可以得到免费球票。薄省长也说了一番很动情的话:“辽宁队如果打得非常好,可以四海为家。打不好,还要落叶归根!”张小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