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宁 如果想看伍兹的最佳水平,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果要欣赏伍兹完美的技术甚至巨星风范,11月的观澜湖确是难得的机会。 从前天的职业比杆赛,到昨天的球迷挑战赛,心态轻松的伍兹始终面带微笑,并不露声色地上演了一连串的“伍兹秀”。 比如该用木杆开球的时候拿起了铁杆;推球入洞的时候又别出心裁地放弃了推杆;甚至在与球迷挑战赛中,伍兹还上演了与5岁的小球友交换球杆打球的温馨一幕。 尽管中国台北的陈元车在职业挑战赛中以一杆优势胜出,但一些重要的细节仍然有必要重温——— 在第1洞的开球,伍兹并没有循惯例选择木杆,而是出人意料地以铁杆开球,这意味着背伤在身的伍兹,想尽量回避大幅度的动作,并且在力度上同样有所保留; 打到第3洞时,伍兹或许感觉背伤并无大碍,于是他决定用木杆开球,不过由于力度和动作幅度都在调整,因而伍兹破天荒地将球打进了长草区,并顺势尝试了几个脱困招数; 到了第11洞,连现场的一些嘈杂也不再放在心上的伍兹,在果岭上竟然用铁杆“推”球人洞,幽默的身体语言,引来了内行球友们一阵欢笑; 至于场地,伍兹即没有按大赛前的惯例赛前勘察,也没有在每一次果岭推球之前反复查看……总而言之,连时差都没有倒过来就匆忙上阵的伍兹,其着眼点显然不在杆数,不在胜负。相反,从他为中国龙点睛时认真的神情,从他对某些外行球迷的宽容,以及不时制造的一些高尔夫球笑料,伍兹实际是在回报中国人的热情。 不要以为陈元车真的“打败”了伍兹;不要仅凭杆数上的接近,就以为拉近了中国高尔夫与世界的距离。 与伍兹同组比赛的张连伟确信:“如果是连打四天的职业赛,伍兹肯定是难以战胜的。看伍兹每一次站到球前,都有一种绝对把握的感觉,而我们就有些发‘飘’。” 从伍兹身上“偷艺”的张连伟,虽然没有赢得比赛,但依然是公认的中国一号,他的清醒值得尊敬。没有与伍兹同组,没有承受巨星的压力的陈元车,则不必将胜出看得太重。 从专业的角度,伍兹近乎完美的技术,选杆的策略,以及应付陌生场地和高压观众的风范,仍然值得职业和业余球手细细品味。 临别前,伍兹愉快地告诉记者:这次中国之行让他确信背伤已无大碍。看来,不久的东京世界杯上,伍兹如果虎威重现,真应感谢中国,感谢深圳和观澜湖,因为两天超过一万名观众的热情,以及“Tiger,Tiger……”的尖叫,无论对他恢复伤势还是赛前热身,都再好不过了。 就伍兹而言,此次的收获也许就是这样:了却中国之行的心愿,检验背部的伤势,找找场上的感觉,顺便赚一点钱,如此而已。 而对于我们,能从近处领略一下伍兹无缺的技术,让一些中国的孩子从此胸怀“像伍兹那样”的理想,也已足矣。 (深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