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有人问马可波罗,你有关中国的描述是真的吗?他说:我告诉你们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我想北京和中国将向全世界证明: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充满人性化的描述是杨澜陈述给国际奥委会委员听的,但她却不仅叩响了我们的心门,也得到了世界的回应。可杨澜却称:令我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这份文化计划由我来陈述,而是这份计划本身所蕴涵的深意,为我们带来了希望与感动。 ■人性化的陈述 感动了世界 从杨澜以及邓亚萍的陈述中,我们都寻觅到了情感凝聚的踪影,这其实都源于她们二人十分人性化的陈述词。杨澜说,她那四分钟的陈述首先是她与专家小组从陈述报告中精炼出了约20分钟的讲稿,这份讲稿已经在今年2月份国际奥委会来北京考察时陈述给他们了,而这次的陈述,又是在上次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确定的。“其中开头和结尾都融入了我自己的感情色彩,中间的部分则是实质性和专业化的内容。在语调及表情上,我们更是经过了多次的演练。记得在国内最后一次排练时,张艺谋导演来了,他当时提醒我在陈述时眼神应注意与台下的交流,而不应只看正前方,对我帮助很大。何老也曾说过,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主持人才请我来陈述的,那样就成为一个表演性的东西了,我是以文化人的身份被请来的”。 ■无数次的修改 只为了那四分钟 虽然只有短短四分钟的陈述,但其间经过了多少次的修改,恐怕杨澜自己也说不清,但有几次实质性的修改她至今难忘:“一次是在原来的陈述中,我引用了李安的《卧虎藏龙》,但后来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委员都看过这部影片,于是,在最终的陈述时,我改为了这样一段话:早在11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宋朝时便有一种运动开始流行起来,甚至有许多妇女也参加了进来,那便是蹴鞠。这时我也开了个玩笑:现在你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女足为什么会那么出色了吧!还有一次是在陈述火炬接力的线路时,我说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我们的火炬接力将经过文明古国如希腊、埃及、罗马、拜占庭、美索布达米亚、波斯、印度和中国,这其中漏掉了阿拉伯,于是,在最后的陈述时,我在波斯和印度之间加入了阿拉伯。” ■哭不是我表达 高兴心情的方式 1993年蒙特卡罗申办失败时,杨澜曾伤心地哭了,然而这一次,她却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喜极而泣,她笑得很开心。在分析这种心态的变化时,杨澜说:“其实哭并不是我表达高兴心情的方式。上一次,我作为报道者,涉世未深,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失败估计不足。而这一次,我的身份是参与者,心态则是平和而理性的。我这次惟一想做的就是开心地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欢乐是不需要准备的。” ■服装的选择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在聆听陈述的同时,我们都曾惊异于杨澜那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亮丽服饰。她本人在讲起这套服装时也是兴奋异常,“我们在准备服装时曾有人建议应着统一的服饰以体现中国人一贯的谦虚,同时也便于动作的整齐。但后来,这种意见被推翻了。大家一致认为,开放的社会应有多姿多彩的个性表现,不要苛求模式化,总体和谐就行了。就我个人而言,大家普遍认为应穿漂亮点,用巩俐的话说就是要把他们都镇了。但先后设计了几款西服式的,我们都不太满意,最后我们选择了这块白色上面有红花的丝绸料子,中式的领子配以西式的罩衫,反响还是挺不错的”。 ■外表沉稳 内心却不安 在等待结果时,每一位代表团成员的表现都是各异的,那么杨澜当时又怎样呢?“当大法官反复介绍表决器的使用方法时,我们都恨不得他们别用这个东西,每人写张纸条交上去算了。此时我注意到旁边的王治郅身体紧张得直抖,楼大鹏先生则说自己也很紧张,还问我紧张与否,我回答不紧张,因为我们胜券在握,他说那好,咱们测一下脉搏,没想到15秒钟,我25下,他才21下,我又开玩笑地对他说,因为您是运动员。当结果宣布后,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头向刘淇市长表示祝贺,我看见他的眼中分明闪动着泪花”。 ■文/实习记者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程铁良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