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米卢要把中国国家队塑造成什么样一支队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好象都是集中在足球哲学层面上,看不见,摸不着,反正以中国队员的能力、水平和境界,现在还和米卢的要求差得很远就对了。但现在有迹象表明,米卢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给国家队订立一个更切合实际、更容易达到的战术目标。
米卢终于开始尊重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了。他正要从李金羽、李毅和胡云峰、高峰之中物色填补国家队锋线空档的替补杀手,而曲圣卿再度入围国家队名单,也说明他对中国最传统的“优势”――速度奇快的单兵杀手开始给予越来越大的重视。而通过他把黎兵这样的高中锋重招入国家队,还坚持保留争议人物张玉宁,也可见他不再忽视中国高中锋相对于亚洲任何一支球队的身高和冲击力优势。
在国家队环游世界“求败”的过程中,我们总在提醒米卢,不要忽视中国足球的传统特长,曾经当过他助手的沈祥福也说,灵巧和速度才是中国足球的立身之本,但米卢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让他能够接受这种观点的理由。连续输球,大众压力的增大、球员信心的下降,这些理由现在看来已经足够让他尊重“中国特色”了。
据说在如今的国家队训练中,米卢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砥砺边路传中、中路包抄高点进攻上,而以前他的训练则更重视小范围传接球的“细节”。如果考虑到米卢战术思想的变化,这就一点不奇怪了。实际上米卢来中国执教,从没想过在战术风格上、球队打法特点上形成什么“流芳千古”的质变,而仅仅是赢下应该赢的比赛、进军世界杯而已,在这个前提下,全面改造球队就显得吃力不讨好了。
可以说从现在开始,才是米卢真正开始发挥他才华精髓的时候。此前的时间,被行家们归结为浪费时间、走了不少弯路,但如果这些浪费的时间、多走的冤枉路,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真正让米卢认清了中国球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开发才能得到他们的最大潜力,那么这些被“浪费”了的时间和精力,其实也是起到了非常宝贵的作用的。
1990年世界杯赛上,米卢率领的哥斯达黎加队并不是以整体组织和意识上的优势压倒瑞典、苏格兰,他们靠的是充分发挥单个快速球员的反击能力;1994年世界杯赛上,美国队的整体实力也无法和哥伦比亚队相比,但中场破坏、快速反击也让他们爆冷挤下对手,跻身16强;1998年世界杯赛上,米卢终于可以执教一支球员个体意识和技术能力极高的球队――尼日利亚,但却远没有预想中走得远。从米卢的经历中其实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大师,而过去一年的时间,我们情愿理解为他在充分地认识中国足球的“长”与“短”。
米卢终于脚踏实地,一切真正关键的工作从现在开始,即使在国家队伤兵满营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小组赛对阵身体条件大大劣于我们的对手,黎兵、张玉宁等人的高度和冲击力会是不可阻挡的“必杀技”,而在十强赛面对西亚实力比较接近的对手时,中国队传统上克制西亚对手的招数――边路凭速度突破,中路以高度做最后一击,也有了再次显露威力的机会。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