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A开门红,红了球市,红了外援,红了红黄牌,也红了裁判。
裁判员在首轮的判罚个性十足,而且准确性掌握得基本得体。但是裁判员在“红”了红黄牌的同时,还可以再狠一点儿。
七场比赛的裁判员在总体上的判罚和执法力度令人满意,这与有些人事先的预测可能不太“合拍”。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在甲A开赛前曾专门召开过一个裁判培训班,对执法甲A的裁判提出一结具体的要求。从首轮联赛的判罚过程看,裁判员的执法都偏严,这对规范球员的技术动作显然是有益处的。
首轮甲A联赛一共出示了37张黄牌以及2张红牌。这些红黄牌除了折射出球员在防守技术乃至道德标准上的素质以外,在裁判员的纯技术角度也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从数量上看,这个数据几乎超过了职业联赛七年来任何一年的首轮红黄牌数。从红黄牌的判罚角度看,有对正面的较为严重的技术性犯规的判罚,有对在规则中被明令要求出示红牌或黄牌的背后侵人犯规的判罚,也有对裁判员判罚不服出言不逊的判罚……
从攻与守的角度看,甲A首轮裁判执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绝大多数判罚都立足于鼓励进攻。比如,当进攻队员在进攻过程中遭到对方防守队员的无理拦截时,裁判员大多能立即做出有利于进攻一方的判罚。这种判罚的趋势,也从一个侧面催化了甲A第一轮向攻势足球的方向发展。
中国球员的一些臭毛病经常会在联赛中像温疫一样互相传染和蔓延。我们看到最多的一幕是球员不服裁判的判罚,向主裁判表示不同看法甚至“抗议”。前不久在国青队参加香港四国足球赛时,成绩与过程都表现不错的国青小将在这方面就有令人失望的表现,而在甲A首轮中,一些名气不小的“球星”也经常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动不动就对裁判发“脾气”。在天津泰达客场对云南红塔队的比赛中,于根伟上半场突破对方防守时,被红塔队队员“关门”,裁判判红塔队队员犯规,但是于根伟可能是认为裁判的判罚来得晚了一点,立即向裁判员挥拳表示抗议,结果主裁判毫不客气地对他出示黄牌警告。
如果说首轮甲A中的裁判判罚还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认为就是个别场次的个别判罚还不够狠。最明显的例子是四川商务通与八一队的比赛中臧海利对魏群的犯规,当时四川电视台从多个角度反复重放这个犯规过程。从重放的画面看,臧海利的犯规是比较严重的,是一个明显的对人不对球的犯规。从侵犯的后果看,这一犯规对进攻队员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甚至是可怕的。从严格执法的角度看,当执主裁判张业端如果出示的不是黄牌而是红牌,也许会更能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国内练兵,是为了一致对外。对球员在国内赛场上“展示”的一些臭毛病,裁判员应该吹得再狠一点儿,以免我们的国脚或俱乐部球队日后到国际赛上场丢人现眼。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