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45分46秒,在男子50公里竞走项目上或许算不上一个优秀的成绩,但如果这个成绩出自一个年仅19岁的大孩子身上,你会不会感到意外呢?如果这个大孩子只从事竞走训练1年零4个月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你会不会刮目相看呢?如果你知道了这个贫苦的孩子曾经险些失去了走上田径场机会,你会不会感到庆幸而欣慰呢? 辽宁田径队的杨子伟教练就感到了庆幸,也感到了一丝欣慰。当几名仅仅因为一项男子50公里竞走而特意起大早赶到奥体中心的辽沈记者知道了男子50公里竞走银牌得主于国平的故事后,也不免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来自朝阳的于国平家境贫苦,家里有兄弟姐妹4人。生活的压力让曾受训于朝阳市体校的于国平不得不离开田径场,身材瘦小的他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涯。于国平的启蒙教练也是辽宁田径队杨子伟教练的老师,他对这个竞走运动的好苗子甚感可惜,于是当杨子伟下基层选队员时,他向杨子伟推荐了于国平。看到好苗子就不想放弃,这似乎是每一个教练的天性。“不就是没钱吗?我供你!”豪爽的杨子伟收下了这个苗子,开始用心栽培。 每一个感受过贫苦的孩子对幸福和成功的渴望几乎都会超过同龄人。重新回到田径场的于国平分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努力。长距离竞走对意志和体力要求都很高,这两方面稍有不足的人只能望而却步,用“残酷”甚至“残忍”来形容这项运动绝不为过。每天60公里的训练量足以让运动员掉5公斤的分量。但于国平的素质不仅表现在技术上,用杨子伟的话说,“队里他最能吃苦。” 在昨天上午的比赛中,20公里竞走冠军云南名将黎则文和四川的裴闯相继体力不支退出比赛,还有5名运动员因为技术犯规被罚下场,最终到达终点的只有20人。很多选手累倒了,辽宁的小将郭超冲线后甚至险些休克。本报记者姚广安电自广州 (辽沈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