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昨天到达阿联酋的第一场训练课,安排在当地时间23日下午6时开始。这时,在天上晃了一天的太阳,已经下山了。
扎耶德体育场空旷的场地上,两群人在活动,一群人挤作一堆,在围着体育场跑步,另一群人则在场地的一角玩球。徐弢领着3名守门员在球门前扑球,米卢则在场地中央静思。
这两群人为什么这样分?难道是主力和替补吗?当看到李铁也在玩球时,这样想当然区分的想法,便荡然无存。没有主力,也没有替补,每个人都在训练,虽然训练的内容不一样。这就是米卢的诡计,面对看台上几十架摄像机、照相机和无孔不入的众多记者,他这样的迷魂阵不知用了多少次了。
晚风吹在脸上,温热。空气中散发着只有在掀起蒸笼盖的厨房里才有的那股热流。在当地工作的上海球迷小徐说,你们现在来已经是很舒服了。再早一个月,你简直不能在这里站。由此我想起可怜的乌兹别克斯坦队在这里喘着粗气被踢进4个球的悲惨情况。训练进入正题,米卢选定的场地,总是在离记者席最远的区域。记得在马尔代夫的时候,一位摄影记者由于天太暗,距离太远,气得差一点把照相机扔了。现在,已经司空见惯,记者们安静多了。为了看清楚球员的分布情况,我看到一位记者还举起了一架小型望远镜……
训练是在游戏的情况下进行的。米卢带领着他们一会儿倒地拣扔球,一会儿排成一排练习行进中的横传,就像是玩欧式的橄榄球。全场训练课一个多小时,没有正儿八经地踢过球。很可能是经过长途飞行,到达新赛地后,米卢故意安排的“轻量级活动”。
这场适应性的活动从生理机能上讲,只能是刺激一下球员的身体,看得出他们还是比较兴奋。当训练完后一些队员还不时地应邀与当地的中国球迷合影,倒是米卢看了有些着急,嘴里大声地喊着听不懂的词,他的翻译在大声地转述:“都走,都走,都上车!”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