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遣辞造句。这股“文风”同样吹到足坛。如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追风少年”。 谁是“追风少年”?签约于英超热刺队的前青岛队球员曲波。 中国球员能够进入英超确是件了不起,值得夸耀的事,但夸起来总得有个度。我不完全知道“追风”的意喻,反正是个快字吧。用追风,好像是更加形象,不得不佩服我们“笔杆子”功底之深。 曲波能否“追风”,这里且不作分析,但是在他还没有在英超赛场上驻足1秒钟时,关于追风少年的夸耀文章却已是连篇累牍。好像我们的曲波同志不是去英超比赛,而是从英超赛场上凯旋的射门英雄。这样的文章写起来舒坦,读起来有劲,但对曲波本人是否合适,能否与今后的事实相符合,现在写的人暂且是不会去管了。 同样的故事在我们这里还发生了许多。李铁和孙继海在英超头轮发挥不错,对于现在他们所在的英超球队里,他们未必是最好的。但是作为中国第一批在英超上场的球员来说,只要不被教练半路因表现不好而换下来,便是大大地出彩了。对于一个足球相当落后的国家来说,有球员去世界级俱乐部踢球,偶尔还能露一下脸,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如果过分地拔高夸大,过于理想化地描写,这样的做法便是不可取的了。它最直接的危险,便是并不是客观地把事实告诉受众,这样的后果便可能是受众受到误导。 其实,对于我们的球员有多少本事,看过几场球的朋友至少心里都有一杆秤。否则,我们自己反倒是糊涂了:一支能够产生“追风少年”、“中国铁闸”等重量级人物的球队,怎么会在世界杯赛场上毫无争议地连吞9球呢?在这么一支队伍中,又能够出多少震惊天下的人物呢? 在国外待的次数多了,对外国人的认识也多了些。如同我们的球员喜欢与外教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的嘴里,总是鼓励,总是表扬,总是有说不尽的好话,而在我们一些土教练的嘴里,总是“批”不完的“评”,“责”不尽的“骂”。当我们的球员得到老外的欣赏,得到他们的赞扬时,我们为他们高兴的时候,还不要忘了,老外们说话评价的“艺术性”。如果我们把他们的客气礼貌都当成是衷心的评价的话,那我们不仅是对老外太不了解,而且对自己也是太不了解了。 李铁孙继海在英超打了大半场,他们能否继续在以后好几十场比赛中上场,能否牢牢占据主力位置;我们的李玮峰能否进入16人名单;还有,我们的追风少年能否在热刺队获得上场机会,能否真的成为中国的欧文,还要看他们的努力和真正的能力,并不是我们的笔所能帮忙的。在这时,冷静、公正、客观,是最重要的。 葛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