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人和人的区别其实不大。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无非是些身外物的差距,有钱或没钱,有权或没权。至于那个所谓的人性,大抵是相近的。譬如自大、嫉妒、贪婪、促狭。身外之物(其实是每个人最看重的)放大了人性———在过多或过少的时候。 里瓦尔多肯定是现在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之一,成功往往使人膨胀。他向AC米兰俱乐部提出了10万英镑的周薪要求,在整个欧洲顶级联赛球员薪金缩水的大背景下,AC米兰俱乐部副主席加利亚尼骑虎难下。同时,这位巴西球星和巴萨新主帅范加尔大打口水仗,讥讽范加尔是个失败的教练。现在的里瓦尔多完全是一副奇货可居的姿态。 球迷一般都是支持球星的,前年范加尔离开诺坎普,表面上看是因为他和以里瓦尔多为首的大牌球员不和,但实际上,球迷完全站在了球员一方,造成民意“杀人”。 在球场上主演比赛的球员更能赢得球迷的支持,这使得那些曾经在街头踢球的小混混不仅富足,而且成为有声望的人。商业化加剧的最大受益者现在看起来不是俱乐部,而是球员。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关注欧洲的转会市场,显然,“寒冷的夏天”提前来到。过去有种说法讲经济的进步是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的。这似乎有些泛道德化了。就事论事,资本持有者不断推进商业化以达到赚取最大利益的目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却是资本成为惟一决定性的主宰。当资本流通环节出现故障时,直接受到打击的是市场。 秩序、规则在危机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欧洲主要联赛的各职业联盟以及G—14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是对抗协会组织,保证足球市场主体的利益,另一方面的作用就类似于“行会”,在本行业内建立规则,维持秩序。但如同任何利益争斗一样,在共同利益没有受到根本性冲击时,各方仍然处于阳奉阴违的斗争态势中。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当欧足联试图缩减冠军联赛比赛场次时,G—14义无返顾地一致对外。但对于不断飞升的球员身价和薪金,欧洲的顶级俱乐部还没有真正达成统一,甚至相互指责哄抬物价。球员也因此在东家们貌合神离的松散战线中有恃无恐地渔利。 不知道今夏的惨淡市道能不能让俱乐部坐下来认真地谈一谈。比如封杀里瓦尔多,让大牌球员失业,联合减薪。 作为旁观者,似乎没有必要站在资本家或者雇工的立场上。惟一需要维护的市场,这才是任何人都脱不了干系的体系。球星失业,俱乐部破产都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一切的出口在于维系利益平衡。 ■本报体育评论员/毛小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