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军成都报道 从本次比赛的四强来看,青年军已经成为乙级联赛的主导。乙级联赛正在成为甲级联赛造血机器,乙级联赛正回归到培养人才的正常轨道上来。 被公认实力最强的广东雄鹰实际上就是广东参加九运会的队伍,这支队伍也是广东省足协自己培养的梯队,队员主要是1981年龄段的。博力能集团接手队伍之后,购买了袁俊晖等个别“老队员”。其实这些老队员也就是二十四五岁。河北队也是全运会的队伍,大多数队员是1982年龄段的,队中七十年代的队员也仅有5个。 大连三德是实德集团在大连组建的新球队,除了赵琳等6个老队员之外,其他全部是1981到1983年龄段的球员。就连杂牌军哈尔滨兰格也有14名队员是1982、1983年龄段的,这些年轻球员是李应发从东北各地俱乐部挑选而来。 其实那些被淘汰的队伍也是年轻球员为主。广州日之泉甚至是1983、84年龄段的,延边队是1982、83为主,西安安馨园则是1981年出生的球员为主。锦州队最小的球员才17岁,而且还打了比赛。整个乙级决赛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老教练看到这些年轻队员连连说:“他们这些孩子肯定是一年比一年强,这和以前那些老油条来打乙级是两回事,那帮家伙是一年不如一年。” “以前是没有办法才用那些老家伙,是因为没有人可用。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买那些老家伙不如自己去培养一些年轻人,这些队员即使不能冲上甲B,他们也有可能卖给一些甲级俱乐部,卖几个队员出去,这几年的培养费用就出来啦。”一教练说道。“我给你算一笔帐,买一个老队员现在至少都要几十万,打个比方是50万,你引进四五个这样的队员,就要花二三百万。这些钱够我们这些俱乐部玩一年的。加上现在足球的大环境不好,老板都不愿意投钱。这就把大家都逼到培养自己的年轻球员的路上来了。” 过去存在着甲A打不上打甲B,甲B打不动打乙级的现象。中国联赛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倒三角,级别越低的比赛反而年龄越大。而国外低水平联赛更多充当着高水平联赛造血机器的作用,不少球星都是小俱乐部培养出来的,最后在大俱乐部扬名立万。乙级球队青年军打天下的局面和国外的这种思路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