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与其弟子宰我的辩论中提出,父母死后,子女必须守丧三年,孔子认为,这是孩子对父母养育恩情的一种回报。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的话在当时具有正面意义,比如提倡“仁与孝”,某种意义上告诉别人知恩要回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为封建帝王服务,学说的目的不再是提倡仁和孝的观点,而是打着仁和孝幌子,对臣民们进行洗脑式教育。普通人在父母死后不仅要守丧三年,而且这三年里要清心寡欲的生活,官员们则在27个月内放弃官职完成父母丧礼,称为“丁忧”,除非有皇帝的特别诏书,否则官员们必须弃官两年半,若有一名官员因为害怕被“丁忧”,而隐瞒父母死亡的消息,那么事情败露后,轻则丢官,重则告罪。三年守丧和丁忧的“孝道”被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仍是一种洗脑式教育,培养的是官员和百姓对于皇帝的无原则忠诚。在清乾隆执政初期,乾隆皇后死亡,因是在春夏之交死亡的,曾有省级官员因为天气炎热而剃发(要留数月的额前长发,以示对死去皇后的敬意),其结果是乾隆以官员剃发对死皇后不敬为由展开了一连串的政治清选。可以说,守丧三年、丁忧或是留发示敬,都是一种洗脑式的强迫执行。
今天,中国人对孝的态度似乎又有了变化。以运动员为例,家人死亡的消息需要为比赛让路,并以国家荣誉为借口,这个借口至少还能放在桌面上。而现实生活中,另外一些借口就让人无法理解。
安徽芜湖有一名高中生,父母因为参加其家长会遭遇车祸,母亲死亡,为了让其参加高考时心态不受影响,一直对他封锁了母亲死亡的消息,直到完成高考后才告知。这种事情被媒体渲染报道,在报道中烙有悲情的标签,但细数下来,这件事情没有太多正面内容。
其一,剥夺了其子对母亲生命的知情权;其二,宣传了一种态度,即为了完成高考,必要的牺牲是可以做的。这种教育氛围并不是想教育出拥有自由思想的学生,而是想让一个学生从孩提时就知道,有些事情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在牺牲后,你可以获得成功。
正是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很多人愿意放弃生病的家人完成某种工作,必要时还会在媒体上出镜,并给予自己的行为以各种理由的肯定。其实所有的行为堆积在一起,只为了一个目标,即成功。
在现有的环境下获得成功,必须遵守现有社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把人的感情放在第二位,把成功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成功学。在儒家思想中,强调服从的价值和意义,并告诉普通人,你可以从服从中获得成功和权力,以求去控制别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在儒家思想下指导的任何行为,都会被用华丽的语言来粉饰,以求掩饰其本意对人性的伤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