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两位天才的冒出,特别是16岁的叶诗文远远将世界纪录抛在后面,这催生了国外媒体的酸葡萄心理。实际上,孙杨和叶诗文,只是中国庞大的青年化培养体系的分母之一。
“中国人口众多,为什么就不能出现天才呢,”中国游泳队领队许琦说。
“中国到处都是天才,”前澳大利亚国家队主教练奥托也承认。
按照许琦的说法,中国游泳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就加大了对青少年的培养,每年举行两次超过100人的全国青少年大集训,为期1到2个月。北京奥运会至今,中国游泳队已组织过9次全国范围的青少年集训,一些好苗子开始显现。而在选材标准上,中国队也开始与国际趋势靠拢,现在,中国男运动员从身高上已和欧美选手十分接近。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四个平均身高1米90的中国小伙子,在伦敦让世界金牌。
内联只是基础,出国留学才是动力。2009年至今,包括张琳、刘子歌加油、孙杨、叶诗文、赵菁等国家队选手以及一批12岁至18岁的国内二三线苗子都有出国训练的经历,大批教练也获得了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教练,开始了探索游泳的道路,他们利用国外先进的比赛能力训练,再用中国传统的有氧耐力训练,终于成为一代大师级的人物。
徐国义,一名年轻而有想法的浙江教练。叶诗文两次出国留学,一次是去年世界锦标赛之后,接受了肯伍德的短距离爆发力的方法。还有一次是去年,接受丹尼斯的长距离比赛训练,特别是每划效果训练。回到国内之后,他恶补队员的有氧耐力训练,而他在混合泳上的一些训练理念,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用同样的成绩,但比原来要省力;用同样的力量,但比原来要快。最终造成了叶诗文的恐怖冲击力。
朱志根,没有去澳大利亚训练前,孙杨2008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亚军。2009年,18岁拿下1500米自由泳铜牌,他的训练能力强,技术扎实,为孙杨打造了合理有效的技术。而赶赴澳大利亚之后,丹尼斯非常强调的每划效果和比赛能力训练,却忽视超长距离的有氧耐力训练,忽视训练后的恢复。这个时候,朱志根就会果断地调整,掌握自己的训练节奏。而回到国内之后,他会根据孙杨的状态进行及时调整,特别是上高原补充有氧耐力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男子第一块奥运金牌,是中外优势的结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